|
化工機械設備管理及保養技術时间:2020-07-06 【转载】 阅读 在我國化工機械生產過程中科學管理和保養機械設,能夠使其相關設備具有更長的使用壽命,同時,實現及生產效率的有效提升,科學保障生產質量。因此,在具體應用化工機械設備時,必須確保進行科學有效的設備管理,同時,對保養技術進行更為有效的應用,科學保障行業發展。為了進一步明確在進行化工機械生產過程中,如何更為有效的管理和保養機械設備,特此展開本次研究。 1.機械設備管理策略 1.1 潤滑管理 在管理化工機械設備時,潤滑管理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首先,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針對具體設備科學選擇潤滑劑,在具體應用化工機械設備時,潤滑劑能夠在一定程度內保障其運行的有序性。其次,還需要對潤滑液加強管理,在化工企業具體生產過程中,需要應用多種類型機械設備進行共同作業,其中,任何一個機械設備都會在很大程度內影響化工企業生產,基于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針對相關機械設備應用需求對潤滑劑加強重視,并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在具體管理潤滑劑過程中,需要對其主體生產設備進行更為有效的潤滑劑管理。因此,化工企業必須對其相關機械設備進行科學有效的潤滑管理,確保能夠有效避免出現安全事故。
1.2 防腐管理 首先需要具體設計環節進行防腐管理,相關工作人員在對化工機械設備進行反腐設計時,需要確保能夠進一步了解機械設備未來應用狀況,針對具體應用過程中各種影響因素進行科學有效防防腐設計[1]。與此同時,在選擇防腐材料時,為了避免產生設計裂縫,需要科學阻止腐蝕性化學物質通過裂縫進入設備內,避免設備出現腐蝕狀況。其次,在針對機械設備制作防腐材料時,需要科學記錄管理應用攝,同時,還需要嚴格檢查原材料規格和質量,確保原材料不會對設備防腐質量造成不利影響。最后,在設備應用過程中,還需要對其進行科學有效防腐管理,在我國目前化工機械設備生產過程中,防腐技術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是在具體應用過程中你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腐蝕狀況,基于此,化工企業在應用機械設備是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的防腐管理,保障設備生產工作的有序性。 2.設備維護保養 2.1 例行保養 首先,相關技術人員在每天進行作業之前需要對其機械設備進行科學有效的日常例行檢查,同時,在設備具體運行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檢查裝置情況和運行狀況,嚴格基于操作流程進行具體作業。最后在長時間停用之前或結束工作之后要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清洗和保養,同時還需要嚴格執行交接班模式,現場操作人員必須確保深入了解設備具體運行狀況。最近想檢查作業時,如果發現安全隱患或問題,則需要對心進行及時有效的去除,向上級部門匯報。在進行具體工作過程中,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實施檢查工作。其一,認真檢查設備操作方式和安全保護裝置,確保電器,限位器,擋鐵,手柄得只是信號能夠正常運行。其二,及時檢查設備潤滑狀況,并對其進行潤滑劑的有效增加。其三,檢查設備容易脫離或松動的部位,確保設備貼合度和完整性。第四,需要對設備提供充分的氣,油,電,水,避免突然發生斷水斷電現象。第五,還需要全面檢查配電線路,保證配電線路安全性和可性,確保設備運行的有序性。
2.2 一級保養 一級保養也可以稱之為月保養,相關工作人員在實施一級保養之后,需要對其進行及時驗收和科學評定,同時,還需要對其相關情況進行記錄存檔。在進行具體工作過程中,首先必須確保能夠及時了解設備具體應用狀況,定期進行清洗和維修作業。其次,需要對設備連接部位,定期進行加固作業,同時,對結構配合間隙進行有效調試。在此過程中,還需要確保設備管路通暢,當時還需要對其房產裝置和過濾器進行定期清理。最后,需要全面檢查關鍵電器,確保能夠對其事故隱患進行及時排除[2]。一般情況下,一級保養周期需要保持在三個月,如果工作模式為單班制則要六個月進行一次養護作業,同時,還是基于可操作性和實際情況科學調整間隔時間。
2.3 二級保養 二級保養是指在每年對機械設備進行定期維護和保養工作,在進行具體工作過程中,首先需要基于一級保養檢查機械設備使用情況,其次,還需要對壽命到期貨出現磨損的零部件進行合理更換。同時,還需要徹底清洗和更換水箱與油箱。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對相關設備精確度進行認真檢查,定期進行調試作業。最后需要全面檢查設備配電線路,保障設備配件安全性和可靠性,確保設備運行的有序性。 3.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進行科學有效的潤滑管理和防腐管理能夠科學保障機械設備質量,與此同時,通過進行科學有效的例行保養,一級保養和二級保養,能夠對其設備應用質量進行更高程度的保障,使其更好地滿足現代化工機械生產需求,在一定程度內推進我國化工行業發展,推進我國機械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為國家經濟水平的有效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青樹.化工機械設備管理及維護保養技術的應用研究[J].化工設計通訊,2017,43(9):115-115. [2]許忠義.化工機械設備管理及保養的問題及對策[J].化工管理,2017(14):117-118. |